跨越时空的旅程,这些浙大老学长们的笔记你见过吗?
近日,“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浙江大学“教书育人”馆藏精品展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一楼大厅开展,该展览由“学术手稿”“讲堂上下”“工作笔记”“课堂笔记”和“精品教材”五部分组成,合计共展出展品二百余件。
在“课堂笔记”展区,一份份字迹整洁、图文并茂的泛黄笔记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浙大学子驻足停留,它们出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当代的浙大学长之手。
下面让给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上个世纪,通过几份笔记,来感受浙大老学长的风采吧。
从小到大,大家对于生物解剖图的印象,或许大多数来自于印刷精美、绘制考究的教科书,却没想到,在这份学生笔记上,也能看到详细专业的生物解剖图。这份《普通生物学(甲)实验报告》的主人是1946级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生陈宜张,现为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生理研究,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报告中,细致的铅笔线条勾画出精准的蚱蜢与鱼的图案,再层层解剖开来,每一生理部分都用细线引出,用蝇头小字般的英文注明名称,甚至重点结构还另作图并标出名称与机理。陈宜张学长的这份认真严谨着实令人敬佩。
立体解析几何,曾经是多少人数学学习生涯的噩梦,而这份来自浙大1954级电机系发配电输电系统专业张金观的《数学》课堂笔记,用详实的公式知识记录、生动的三维示意图,配合精心绘制的色彩与下划着重线,把立体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知识点解释得一清二楚。三条坐标轴,三个二维平面,一个立体空间,数学参数与向量在这之中自由穿梭行走,而我们要做的,便是掌握公式,学习应用,破译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从中窥见足以解释大千世界的恒久规律。
在几十年前那个少有机会使用电脑的年代,光仪学子仅仅利用双手和简单的制图工具便完成了这样一份复杂的制图作业。在1964级光仪系的沈玉书徒手绘制的《泵壳、减速箱体》中,仪器的外观和内部构造被绘图者通过笔直的线条、柔美的圆形和大大小小准确的数据完美地展现出来。画笔的运用在于内心,心正则笔正,沈玉书对于仪器的精准测绘启示着每一个后辈浙大人对待学习应该始终保持严谨和细致。
每一条定义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用简单的图来帮助学习和记忆。在这份《自然科学》课堂笔记中,1978级哲学系的祝毅学长一字一句认真地记录下了老师上课时教授的科学知识。笔记本右边手绘的航天飞机格外引人注目:雄健的机身、直挺的机翼,透过泛黄的纸页,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正在画图的年轻人偶尔抬起头仰望蓝天白云、憧憬未来的样子。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昔日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成为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虽然相隔数十年,透过一份份沉甸甸的笔记,我们仿佛能够与前辈见面,看到他们积极进取、孜孜以求是的模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厌、好学不倦,老学长们奋发图强的精神在今天依旧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脚踏实地、分秒必争!
👇👇👇